公司新闻

"中国传统中公共性渊源探究论坛"研讨会

发布者:威廉希尔作者:摄影:来源:威廉希尔发布时间:2018-06-15浏览次数:373

 

公共性的本源一直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关注的理论问题。2018613日 下午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所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传统中公共性渊源探究论坛"研讨会在威廉希尔322会议室举行。会议由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纪晓岚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亚林教授、李春成教授、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罗建平教授、行政管理系李明波老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所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要成员吴强玲副教授、方学梅副教授、曾莉副教授,以及行政管理李琼教授,还有社院、资环学院、马院的博士、行管和土管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会上,唐亚林教授作了《公共性与情感治理》的报告。唐教授首先对公共和公共性的含义作了界定,从词源学上追溯了古希腊“公共”一词的两种含义:成熟和关心。前者意味着身体、情感智力成熟,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后者意味着能够超越自己去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并指出,公共性虽然是是建立在信念和价值基础上的,但在现实中会进行制度转化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唐教授分析了公共性的制度基础和价值基础,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公共性重建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在基层治理中要在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要重视情感治理,坚持“绩、法、理、情、势”“五位一体”。呼吁要重视社区中自然、开放的户外交往空间的公共性价值,呵护其具有的社会心理服务功能。

  

  

李春成教授作了《中国传统公共观念与现代政府职能》的报告,李春成教授从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了公的公共性和私的自主性,从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以及伦理关系等公私关系等不同维度梳理了公私关系观念的变迁,并分析了这种观念变迁对政府职能变革带来的影响。指出公私观念使政府职能边界、内容手段以及方式等方面出现了变化。具体表现为政府职能在空间边界进行让渡、方式更为柔性、公共利益成为必要条件、价值取向民本化以及定位服务化。

  

  

罗建平教授作了《从“公”的原型看传统公共性的渊源》的报告。罗建平教授从字源学角度理解公和公共性的渊源问题罗教授首先对“公”的本源含义作了探究,从“瓮”的祖先崇拜、敬重与敬畏等不同方面对“公”进行了解读,分析了祭祀的公共性、“八”的放大与强化、松的守护神含义、“㝐”的公共空间、“讼 的公共言论等特征。由此罗教授得出结论:一是公与祭祀有关,公共性关乎神圣性和归属感。古希腊的公共活动,起于诸神,但中国基于祖先神血缘关系。其二公共性的强势地位,即具备强势特征的行为、资源和能力才具有公共性。其三公共性与父权制的关联即父权制的强势、威权特征。父权制一路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底板”。其四公共性的容器空间和整合属性。

  

  

李明波老师作了《礼与礼仪制度的公共性》的报告。李老师从政治哲学角度比较了“公”、“共”“私”三个概念在中西观念中的差异,强调了中国文化中“公”和“私”是互为基础的,程度不同为区分依据。进而分析了“礼”的内涵以及礼仪制度对公共性实现的意义。通过揭示禮、體、履等字的内在联系,指出中国的礼仪天下大道一直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空间不仅存在于祠堂广场等,个人的待人接物都可以体现出公共性。体偏向于知,万物之理统之于心,履践行,把体会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


  

研讨话题引起在座师生的强烈兴趣,报告进行中就有问答。报告后讨论热烈。大家深切感到在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日益强化之际,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对公共性的本源和本质的探索显得格外重要。诸如公正公平的概念,在实际操作或推行过程中往往变形。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异。我们要正视这样的差异,消化吸收西方理论的同时,更需要开发古人的成熟经验。

最后,罗建平教授和纪晓岚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


  • 威廉希尔